中国思想者不能不意识到,中国秩序会对世界秩序产生巨大影响。
上篇收入关于亲亲相隐的邓文共七篇(其中附录两篇)。汪子嵩说陈康认为一旦发现新的资料或根据时便会修改结论,学者实当严谨谦虚若此,而不能天马行空与信口开河,否则必贻笑大方无疑矣。
他口声声逻辑却自无逻辑,也是因为根据康德,逻辑错误是感性对判断的那种未被注意的影响的结果 22,即情绪或成见引领了所谓的逻辑,邓教授深陷此病。对文献史料,究竟是自己不抠字眼而断章取义还是别人死抠字眼而断章取义了呢?这恐怕还得考诸学人的文献水平及学术素养了。因此,正义否认为了一些人分享更大利益而剥夺另一些人的自由是正当的,不承认许多人享受的较大利益能绰绰有余地补偿强加于少数人的牺牲。 (后按:本文系一旧作,多年来一直无刊物愿发表之。或现在虽已明白了(如他释隐为隐瞒)但却羞忌于承认,以免他自己之前的所有涉案文章都立即沦于崩塌作废(学界几乎无人有认此错的雅量或器量)。
程石泉用的匿、不得互证字眼出现在注文的意义部分,这部分论及汉代相首匿及今欧美夫妻不得互证,亦以夫妻一体,证辞不能作信等。37由此看来,拥有极高智慧的人这一赞词也应由苏格拉底奉赠给欧绪弗洛式的邓晓芒了。这是儒家记载中的事实。
《汉书•萧望之传》:望之、堪本以师傅见尊重,上即位,数宴见,言治乱,陈王事。我们尊重孔子当然不是要尊重他的虚名,而是要继承他的学实。儒家治道的成功之处正在于使人们相别,互相争夺从而不得不仰仗君权。从自身培养出来的所谓正气,就别人而言极可能只是不义。
人们先亲其亲,然后降低一等亲爱同乡,然后再降低一等亲爱关系更远的人。由此构成了一套循环自证的封闭体系。
墨子批评统治者说:是的,你们追求上同,那么你们就应该知道尚同才是上同的内在根本。商鞅在秦国主政,秦国也就尊了易学。虽然他处处以贵族的食不厌精、听圣王音乐三月不知肉味等装扮自己。而人们互相攻伐,又要保持绝对秩序就需要强化官权。
古之道术以说理和倡导人类智慧为生存根基。结语:孔孟儒家的错误,正是华夏民族最宝贵的财富。王子姬朝和老子等周室正统学问家,还有周室百工(既墨子的先人们)逃亡南下。墨子这句话,我们绝大多数人都没有见过,是不是?是的,即使笔者也仅在1年前发现这句话。
古代祭祀的时候,把小矮人、残疾人、小孩、老人,各挑几个陈列在祭台上。虽然不平等,但君王总还要守礼。
当今儒生声称亡国不能亡史。所以儒家一直认定了王公大人就像父母一样。
不过儒家记载的历史还是为我们提供了真实。他们需要先曲解西学,这只在封闭国度中存在可行性。老墨等人,历史都没有记载他们的出身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孔子首先表明态度,我们是要忠君的,为君王服务的。现在孔子手里掌握着华夏最宝贵的财富。所以民之父母的本意是民就像父母一样。
仁本于孝,既仁是由孝发展而来的。孔子本人就没有拜过师、上过学。
孔子说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是他个人一生的最好写照,也是儒家学派整个历史的写照。结果使得儒家认为人们应该本于自心。
高调的目的还是制造自己的神圣性。受害最重的是《黄帝四经》等黄老典籍,直接在汉朝独尊儒术之后被从官方和民间一起消灭了。
要讲法制,没有民立法法治为内核,就是不正当的。世上哪里有父母不爱孩子的呢?要求君王担当起百姓的父母角色,正是孔子等人爱天下百姓的方式。儒家修身修不出泛爱或者兼爱。其中原因很简单,墨家也反对「百姓为人」互相干涉,同时又认为君王该受约束。
古之道术的核心:若自然不互相干涉。孟子等孔子的学生、后学们,遭到古之道术学派批评之后。
孔子很小的时候父亲就死了,10岁出头母 亲也死了。否则他们只好承认自己无知。
而且儒家也认识不到人与人不同,意识不同、利益不同。儒家学说以伦理为根基。
其内容就是内部打击贵族,集权于君王,下施仁政,外事侵伐。而当今的儒生们认识到这一点之后,不是虚心向墨家学习,放弃孔子的错误,而是用孔子的亲爱去理解墨家的兼爱。而不是以儒家的宗法绝对秩序为基础。华夏之学,古之道术几乎全部被儒家毁灭。
所以儒家理想的大同社会,必须是人人都道德(符合儒家道德)高尚的社会。正因为儒家在不断吸收古之道术的过程中成长,他们原先不成体统。
我们不妨归纳一下孔子的那些敌人们,他们全部是当时的低级贵族。所以儒和孔子的出生一样,都是残疾人。
正确的亲爱应该以兼爱为先,「义可厚厚之,义可薄薄之」。儒家的孝道,讲究尽孝,全心全意地孝敬。